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高端本科留学
高端本转留学
高端研究生留学
语言提升
背景提升
国内/海外名企实习
国内/海外名校科研
明德学堂

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扫一扫咨询
如果你在明德看到一个高高瘦瘦、留一头卷发还带着点印象派画家气质的帅气小哥哥,就可以直接喊——
“Richard!”
本科毕业于维克森林大学、主修艺术专业的Richard,有国际视野和亲和度加成,最擅长深挖事情背后的底层逻辑,再讲给家长和学生听。
在留学行业里认真做过导师调研的家庭都知道,能遇到这类有才华、还具有创造性的导师是件多么幸运的事。
今天,小藤就专门邀请了Richard老师,把文书写作、名校看重的多语言学习、专业选择、申请趋势这几个方面抽丝剥茧,来跟大家讲讲申请背后的故事。
*以下为第一人称叙述
01
深陷于文书里的中国学生,
其实是被自己困住了
我自己是毕业于维克森林大学的,这所学校给我的感觉就是人文气息非常重,所以对文书的要求也特别高,特别重视人性和品格的展现。
(正在画WF著名的中心教堂的Richard)
像我们Z同学,在标化不太突出的背景下,ED脆录维克森林,成了我的学弟。这就说明,只要能过文书和面试这两关,被录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这几年作为导师跟学生接触之后,我对“中国孩子如何写文书”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在我把它归纳为以下四点:
A
跳出“第一句”框架,写自己的东西
我自己平时非常喜欢写一些创意性的东西,也喜欢在空闲时间做些短视频。像这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第一时间把人吸引进来。
写文书也是一样,大家都知道自己被分配下来的时间有限,想要迅速抓住招生官的心,就要狂卷开头第一段话,最好能够直击人心。
刚入行的时候,我也喜欢用一句话作为开头,再加上一个双引号,就显得很有故事感。
很多学生爱用,导师也爱用,后来就用得太多了。招生官一看:一句话带引号,好的,中国学生。
反而又跳进了窠臼里。
当然也不是说完全就不能用了,但我作为一个比较喜欢写创意类文书的人,肯定是想办法跳出这个框架。
你们想一想,大家都在用,你的写作水平得到什么境界才能脱颖而出啊。
所以我也在跟学生们不断摸索新的方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无限潜能。
说到底,文书和写作一样,本质是由浅入深来递进的。
比如你如何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又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成长和思考云云。开头写得特亮,内容却撑不起来,反而拖累了整篇文章的节奏。
B
去“讨好感”,
大学和招生官不需要被迎合
申维克森林的同学肯定都知道,这所学校的小文书都还挺有趣的。有篇文书题目就是“列出你最喜欢的5本书”。
很多同学就想着说去投其所好,去看一些价值观超正、超有政治热情的书,或者专门去看一些特别小众的书,又或者估摸着去看招生官可能喜欢的书。
但其实是真诚还是迎合,招生官们都能看得出来的。
他们其实就是想通过你平时看的书,来综合评判一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而且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可能真的会问你:
“我看你文书里写的最喜欢的那本书,好像还挺小众的,能跟我说下,你为什么会选择它吗?”
这时候,你就必须从你自身经历出发,来告诉招生官这本书曾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人生经验,你看完之后有没有产生自己的见解。
像这种口头输出就很容易暴露你是不是在弄虚作假,是不是为了申请而申请,这是他们最忌讳的。
C
去匠气,讲真实的东西,
是写好文书的底层逻辑。
关于写文书这件事,我比较青睐于诚实,也就是展现真实的自己。
我自己平时也很喜欢用真实的视角,写创意类的东西。形式上用新颖的写作技巧,内容上保持真实,从内心出发,贴近生活,其实就特别有冲击力和信念感。
有的孩子会问:“老师,我想在文书里写俄乌战争,能不能凸显我关注国际形势?”
我只能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话题其实并没有纯粹的好与坏之分。
举个例子,2020年爆发的 “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很多同学都在写,有的直接被耶鲁录取,但有的连T50都没有冲进去,最后证实爆款话题对于部分人来说,很有可能就是“天坑”。
如何判断一个话题是好写的、出彩的,那就要看这个话题与你自身有多少联系。
比如俄乌战争,如果你是一个对地缘战争和地缘政治感兴趣的人,这个话题它正好能把你的兴趣和专业导向结合起来,那它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引子。
如果再输出一些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观点,那这篇文书就非常出彩了。
但如果你只是想要通过一个看似很唬人的话题,来展现自己思维深度和敏锐度,但它又离你非常遥远,最终也就像镜中月水中花,非常空洞且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