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高端本科留学
高端本转留学
高端研究生留学
语言提升
背景提升
国内/海外名企实习
国内/海外名校科研
明德学堂

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扫一扫咨询
今天小藤为大家带来的是被卡耐基梅隆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专业录取的L同学在讲座中的分享。
有人说L同学的offer等的太久了,是经历了无数拒信才来的;有人说,匹配校最终还是把TA捞走了;也有人说,她用一个暑假完成的活动,太轻松了。
但是,TA真正的申请季是不是这样呢?快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波N折的申请季故事吧。
*以下内容为L同学叙述,略有删改。
01
体制内&体制外,
我的两段宝贵人生经历
我十年级之前都是就读于体制内学校,九年级下半学期决定了想要出国留学,所以在十年级进入了上海的一所国际学校就读。
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这两段经历对于我来说都很宝贵,他们也带给了我不同的成长。
体制内的理科学习会比体制外学习的更加深,所以九年级之前,在体制内的学习帮我打下了很坚实的学科基础,也为我之后在体制外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体制内与体制外,我认为的主要的不同就是,体制内更注重于去完成老师给你制定设置好的任务,没有一个你可以自己发挥的一个空间,而且,它有更多标定好的任务。
而体制外就像是一个开放式的选题,给你一个任务,你可以选择进行哪些方面的发挥,哪些方面的展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一个进行自我探索、探索世界的过程。
所以,体制内、体制外都是比较宝贵的经历,它们相辅相成。
如果有体制内想要出国的学弟学妹,也不要担心,体制内的锻炼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02
托福、ACT、多个课外活动
全部要在1个暑假完成
10年级决定出国之前,我自己做了一些活动但是比较零散,托福和ACT也都没有出分。
但是,我的GPA一直是保持在年级的Top 10,当时的想法是GPA永远是第一位的,不可以以做任何事情为由牺牲GPA。
距离申请满打满算只有一年时间,也就是11年级寒假的时候,我来到了明德立人,和赵老师一起开始了我的规划和备考之路。
11年级暑假可以说是我“最最最忙的时候”,一边是托福+ACT+AP,另一边是相对弱势的活动。
但是,在明德立人导师的合理规划和我高效的实施和脑暴配合下,我托福考到了115,ACT也考到了33分,AP在高二结束时,也拿了6个5分。
也完成了我申请中最重要的4个活动。
这其中不仅仅是合理规划、高效完成、良好的时间管理,更多的是我和导师之间有一种默契和配合。
三周提交3个夏校,
全部获得录取
因为我签约的时候距离夏校申请截止时间已经比较近了,所以我签约开始时,老师们就给我紧密的的安排了夏校文书的准备,和其他活动。
我当时申请了哥大、芝大、斯坦福学分三个夏校,在老师的帮助下,仅仅三周就提交了所有夏校的申请,而且都得到了录取。
申请的过程赵老师是一步一步给我把控的,这是我们当时申请夏校过程中的一部分聊天记录,修改过程特别细致。
最后,我去了斯坦福学分夏校,选择的是最难的数学课,非常有挑战性,过程中,我还建立起了一个阿卡贝拉的乐团(无伴奏人声合唱)。
不仅我自己非常感兴趣,收获了很多知识,在了解文化、拓宽职业领域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我个人比较建议参加夏校,因为夏校申请是本新申请的演习,相当于在大学申请正式开始前可以帮你积累经验教训,对真正的申请会有很大的帮助。
100%展现个人特质的活动&文书
第二个就是我主文书的活动,因为我是满族人,但是一直在汉族周围生活,所以从小就被人问到:
“你是满族人,你跟我们汉族人有什么不一样?你看起来已经被我们同化了。”
这个问题也是从小到大一直困扰着我,上了高中之后我就非常想去探索:
我的满族身份到底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不同点?我跟我周围的汉族朋友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最开始头脑风暴的时候,我提出了这个问题,导师觉得这是我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可以100%展现个人特质的。
所以我就进行了一个历史文化的探索活动,回到了我的老家。
那里有一个清朝的陵墓群,现在已经被修复成一个博物馆,里面有清代各个皇帝的陵墓,周围也有一个守陵村。
守陵村里面的每一户人家都会去对应守护清朝一个皇帝/皇后/妃子的陵墓,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守陵村里面进行陵墓的修护、保护,还有文物/陪葬品的保护工作。
回到老家了解到的这些历史是我非常大的收获,这个经历在申请季和导师讨论之后,经过多次修改也被写到了我的主文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