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高端本科留学
高端本转留学
高端研究生留学
语言提升
背景提升
国内/海外名企实习
国内/海外名校科研
明德学堂

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扫一扫咨询
“如果一个女孩进入女校,她就不再会成为观众,而是成为参与者。”这是世界级女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曾说过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今年早申阶段,被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录取的L同学的完美写照。
L同学高中就读于一所女子学校,期间她用自己的方式带领不同族裔的女生“为公平发声”,最终赢得了平等与尊重。
抛开身份差异,她还是每个藤校录取学生的典型代表:
学术表现基本无懈可击:GPA4.4、ACT36、11门AP课程中,除了5门理科课程满分外,她还文理兼修,多门文科课程也都是满分。
同时,她还能用沉着和稳重的态度去面对不确定,敢于内视自我。
她的申请过程诠释了美本申请底层逻辑的内核所在。
01
打破传统理工科学生形象,
改变规则,敢做高等教育的弄潮儿!
教育似乎存在着“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但L同学的经历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L同学在高中期间就玩起了机器人,她组建了一个拥有少数族裔女生的团体,通过四处拉赞助带领着她们在全美同所有男性学生团队一起比赛。
在整个美国教育系统中,玩机器人和学理工科直接与所有男性群体挂钩。
不管是学术资源,还是社会地位,女生在这些领域永远是“缺席”的。
就算能参与其中,为了在专业知识上赶上男性,女性还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去弥补不足。
但是,L同学不仅敢和所有男生一起竞争,还获得了很多奖项。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L同学是在吃“理工女”的红利,她的录取是将身份劣势转化了申请优势。
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大优势。美本录取如此艰难,有这样的优势也是一份运气。
导师让L同学在申请过程中好好把握住这一“运气”,但不能止步于此。
因为机器人项目谁都能做,如何讲好故事,分享哪些故事细节,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
除了和团队一起参加比赛,L同学还将机器人项目分享给第三世界中教育资源困乏的女生,她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进行连结。
这小小的一步,让接触不到理工教育资源的女生看到了希望,为有志于进入这个领域的女生扫除了歧视障碍。
此时的L同学更像是时代的弄潮儿,她不仅看见了社会的不公平,还勇敢站出来,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到了更多弱势群体。
这成就了她的独一无二,更让她成为顶尖名校的目标人选。
对美国名校来说,一个高中生所能做的那些事,很难或者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他们在做事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素质和潜力,才是名校最想要考察的内容。这也是L同学能够将运气转化为实力的关键点。经过导师的梳理,L同学在招生官眼中像是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工程师形象。
不仅有知识武装自己,还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打破了我们对理工科学生的传统认知。
02
3年只做一件事,
这才是真正的研究型学者!
现在整个社会普遍很焦虑,体现在申请中就是很多留学家庭功利心很重,只追求实用价值。
参加竞赛是为了获大奖,选择夏校、进行科研是产出论文,展现强大的学术能力...
这种清单式规划让美本申请越来越卷,还没确定方向就跟着别人瞎跑,不仅加剧了无效竞争,更浪费了大量资源。
实际上,要想在某一领域做到真正优秀,体现自己的实力,必须要学会专一,集中精力,做出自己。
而不是去在意自己的履历是否“丰富多彩”。
在导师走进L同学的世界时发现,她定力很足,不顾外界干扰,凭着一腔热血去做着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
L同学从九年级开始就一直泡在同一个实验室里。整整3个夏天,走了一批又一批人,到目前为止她还在。
是因为她没有产出吗?并不是,她已经有2篇论文发表了。她完全可以和其他人一样,完成打卡任务就走,但是她并没有。
前2年,她一直跟着教授参加项目,一起学做研究,了解材料元素,分析化学结构,这些基础工作一步步打开了她的学术研究大门。
作为教授助理,做了大量的研究之后,她产出了2篇论文。
现在她又继续往前走,打算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列了研究课题,尝试做可降解塑料替代品的个人实验。
这条路走起来非常艰辛,短时间内不仅无法产出实际结果,也完全没有人引导,更没有任何基础。
当然她也可以拿着现有的成就去参加学科竞赛或者向外界展示实验报告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
但她始终坚守着初衷,做着真正有意思且有意义的事。
也许此时是漫漫黑夜,可她斗志昂扬,只希望最终的产出能服务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