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高端本科留学
高端本转留学
高端研究生留学
语言提升
背景提升
国内/海外名企实习
国内/海外名校科研
明德学堂

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扫一扫咨询
美本申请越来越艰难,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很多家庭为了提高录取几率,会提前好几年进行规划。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忧患意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生甚至临近申请季才决定更换赛道。
所谓胆有多大,规划就敢拖多晚,毕竟外界宣传的低分高录案例还很常见,万一自己就是幸运儿呢?
美本申请是一个费时费力的长线工程,除非前期已经默默“卷”起来了,否则妄想在短时间内就拿下GPA、标化、夏校、学术活动等一系列申请必备,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那么,如果真的到11年级了,该如何在1年之内就能迅速打造一个比较硬核、有竞争力的申请者形象呢?
今年早申的康奈尔大学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简称WUSTL)录取导师Lynn,就这些话题做过一次直播分享。
期间犀利的观点输出,让很多学生和家长深受启发。她提出的低分高录万能公式更是被很多11年级的家庭当成了救命稻草。
小藤今天就将讲座中的精华内容整理成了文字版,错过直播或者想温习的家长和学生可以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内容速览
1、为什么他们能被Top20大学录取?
2、最有噱头的录取方法论:如何做到低分高录?
3、申请季期间,什么样的家长才是最有智慧的?
* 为方便阅读,内容以第一人称展开
01
托福106、GPA3.7,进了T20,
他们都用了1个万能公式...
我今年带的2个ED下车的小孩,录取难度都比较高。
一个是典型的大陆理科男。无长期爱好、无小众活动,更没特殊背景和家庭资源支持,托福106分、无SAT分数,最后录到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城市研究专业。
另一个是美高工科女。她成绩单中有8个B、未加权GPA3.71,托福111分,也没SAT,最后录到了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专业。
这2个小孩都是在分数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拿到了目标院校的录取Offer。
基于他们的活动列表,我总结了一个录取的“底层逻辑公式”:
一条聚焦的学术主线(专业兴趣+方法特长)+1-2点个人特质
一条聚焦的学术主线,是指在做学术活动规划时不要把专业扩大化。
而是将注意力聚集到某个问题上,再用自己特有的方法或特长去研究该问题,既体现自己的学术实力,也能展现个人特质。
具体需要做的是:
5+个专业相关的活动
2+个校园/社区服务活动
1+个体现领导力或特质的社团活动
1+项个人兴趣爱好
当然美本申请是非标准化的,但如果大家现在还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是可以按照这个标准来辅助自己找到学术方向的。
根据这2个小孩的案例,我给大家具体分析下这条公式是如何体现在他们的规划上的。
托福106分、无SAT
如何斩获WUSTL
城市研究专业Offer?
Jerry确定学校和专业比较早,在11年级上学期就选择要申请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城市研究。所以我们接下来一年的规划都围绕着这个学校该专业进行。
城市研究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虽然是跨学科,但不能瞎搞,需要聚焦。
初步确定专业时,我给他推荐了一本关于公平公正城市的论文集,让他先深入去理解相关话题,再结合孩子个人经历,把学术主线聚焦为有限公共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围绕这一主线,Jerry利用他学到的数学、统计、编程和优化等理论知识,共做了5个与城市研究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
除此之外,还有体现他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的4个社会服务活动以及1个展现他个人兴趣爱好的社团活动。
综合来看,Jerry人设很清晰。对学术研究有自己的想法,同时极具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
立志用掌握的知识把自己周边的环境变得更好,并且还付诸了行动。这也是城市研究这个专业理想中的人选。
GPA3.71、8个B、无SAT
如何斩获康奈尔
机械工程专业Offer?
小G同学最大的弱点是GPA不高,8个B,标化也一般。但这个女生的学术主线非常明显。
不管是参加JHU工程夏校、制作自动喂饭机,还是担任STEM教育平等俱乐部负责人,都体现出她在数学、机械、编程方面的能力。
而且她参加的黑客马拉松和Girls Who Code都拿奖了,足以证明她在编程方面的实力。
另外,她会玩车床、切割机、高压水枪和3D打印等都不在话下。现在工业制作能力如此强的女生凤毛麟角,这正好体现了她的学术稀缺性。
这个孩子的特质还不止于此,她设计能力还很出众。作为一个爱美的女孩,她亲手设计了耳环并制作了出来,打破了大家对女性工程师的刻板印象。
之前她还担任了一部微电影的女主角,对抗女性的文化焦虑,展现了她个人情怀,坚守政治正确。
小G就是一个非典型的工科学生,找到学术兴趣后,把各项活动做到极致的同时,还很真实有情怀,完全凸显了她的个人特质。
以上就是这两个孩子在分数比较低的条件下,能够被顶尖名校录取的底层逻辑。
现在大家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寻找自己的学术主线以及一到两点个人特质。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在以某一方面比较低的分数去到很不错的学校。
02
最有噱头的录取方法论
——如何做到“低分高录”?
梳理完这两个录取案例,我给大家总结一些所谓的“低分高录”背后的方法论:
千万不要迷信
低分高录!
我希望通过这2个孩子的录取案例,大家能正确看待低分高录的现象。
所谓的低分高录只是某一方面低,其他方面一定非常独特,甚至比一般人强很多。
另外,很多时候,大家以为低分能被录取,一定是文书写得好。任何时候,仅仅想通过几篇文书或材料的包装,就能被录取是绝对不可能的。
只有夯实基础,硬实力达到了决赛圈,才有资格寄希望于文书或者适当的包装。
大家不要想着不劳而获或者无中生有,因为经验丰富的招生官是能从材料中看出来的,脚踏实地才有希望。
如果大家想要在一年之内有质的突破,这个寒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客观的剖析自己:我喜欢做什么?我擅长做哪些事情?
并看看这些如何与自己所在的社区需求结合。找到一两个结合点后有针对性地去做。
还有一年的时间,只要集中精力,就有可能在这些地方有所成就。
一定不要一开始规划就想着先去考托福、SAT/ACT或申请夏校,准备这些都是有理由的,做的前提是已经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去做。
抛弃“纯学霸思维”,
放弃“无效内卷”
现在申请环境极其恶劣,录取相对悲观。今年早申放榜,不管是藤校、前10,还是前30大学的录取都比去年少了。
这种时候,我建议大家要放弃“无效内卷”,多从招生官的角度考虑问题。
想着拼命考出标化高分、参加很多竞赛来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这是典型的纯学霸思维。
这些其实只是在向招生官证明自己是否合格、有没有足够的学术能力和语言能力去到大学参加一系列的学术和校园活动。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大学招生也是要讲究回报率的,美国大学的招生更像是招生官在做投资。
录取时,招生官是在选择“投资标的”,学生要能呈现出招生官想看的东西,或者说服招生官,你未来会成才并且会回报学校。
你的价值不是体现在自己目前有多优秀,而是要让招生官看到你未来的价值。
美本申请就跟公司面试一样。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岗位想要招聘的职员,不需要是最优秀的,而是最合适、最有潜力的一个。
所以,形势不容乐观,大家一定不要疯狂内卷,放弃纯学霸思维。
而是要找到你与其它申请者的不同之处,同时还要想明白你的“优秀”和“与众不同”能为学校和社区做出哪些贡献。
03
11年级的每一秒钟,你都有可能“逆袭”
成功录取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
有些11年级的小孩可能现在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对于自己的申请很没有自信。
大家一定要知道,从现在开始,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你11年级的每一秒钟都可能在逆袭。
这不是说你有多厉害,而是绝大部分同学一定会犯错。
每一年申请季开始前,我们都会召开一个会议,给学生提前叮嘱一些常犯的错误,让大家尽可能避免犯错。
但是不会犯错的人永远不会犯错,会犯错的人还是会一直犯错。
所有小朋友现在对美本申请的理解就是如何展示自己有多厉害、如何好好规划、写文书和选校。
但不管是规划选校,还是文书,可能辛辛苦苦做了一大堆准备,最后因为一个决策错误让前面的努力白费了。所以只要你少犯错,就大概率能“逆袭”。
大家一定要记住,专注力、执行力、体能和心态在申请中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找机构帮助自己做规划、选校、修改文书和申请。
另外,大家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指发自内心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但很多人口头上觉得自己是普通人,但实际行动起来又想着如何摸彩票中奖。
申请就是一个对抗人性弱点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盲目自信,存在幸存者偏差,也容易贪婪。
已经到了11年级,不要整天想着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兼顾到,而是要懂得取舍,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哪些需要抛弃。
绝大多数孩子离申请还有十个月的时候,一定会觉得自己就是天选之子,现在没做到的事情,五六月就能完成。
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越到后面时间越紧张,而且很多人会对自己的执行力有错误的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