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高端本科留学
高端本转留学
高端研究生留学
语言提升
背景提升
国内/海外名企实习
国内/海外名校科研
明德学堂

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扫一扫咨询
今年国内头部高中录取美国藤校和Top10大学的数据非常亮眼:
2023Fall申请季总共录取了约382名国内学生,其中:
北师大实验中学拿了42枚;北京市十一中和四中分别拿下17枚;
上海平和21枚、包玉刚15枚;深圳华润小径湾贝赛思14枚...
注:数据来源于翠录升学榜
但千万不要以为这些顶尖学校的录取数据好,进了这些高中,录取藤校和T10大学就是板上钉钉。
实际上是头部高中的顶尖学生offer拿到手软,让战绩看着很显眼,而大量“中等生”只落得全程陪跑的结局。
虽然招生标准的底层逻辑并没有发生质变,但从越来越难的录取、美国大学对中国学生极度“吝啬”的角度来看,一线国际学校的中等生会是最惨的孩子。
01
有苦不能言的
头部高中“中等生”
不管是从顶尖国际学校录取中看,还是美国大学端公布的数据,都在说明一个事实:美国顶尖大学都偏爱金字塔尖的学生。 特别是哈耶普斯麻,它们本身在大陆招生的名额就有限。 2023Fall最新录取中,藤校和Top10中的这几所学校在国内的录取人数都不超过20人:
加州理工(4人)、MIT(6人)、达特茅斯学院(8人)
普林斯顿(9人)、哈佛(12人)、耶鲁(14人)
斯坦福(16人)、宾大(18人)、西北大学(18人)、哥大(20人)
名额又少,任务又重,招生官在挑选时肯定会优中择优。
根据藤校和Top10大学CDS的数据,每年他们录取的学生班级排名:
平均94%的人排前10%,98%的人在班级前15%;
其中,MIT、芝加哥、JHU、加州理工学院的录取学生100%都在班级前15%。
所以要想进入藤校和Top10大学的法眼,班级排名前15%就像是一个最基础的衡量手段。 而头部高中“中等生”一般班级排名都在20%-50%之间,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尽全力就可以往前进。
但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逃不掉“中等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录取魔咒呢?
02
头部高中“中等生”录取魔咒1:
比上,比不过同校学霸学神
同校竞争是近些年比较热门的话题,因为顶尖大学在一线国际学校的录取名额也就几个到几十个。
中部学生不仅要与全世界的学生竞争,最重要的还是与本校学生之间的竞争。
据称,在某些顶尖国际学校,招生顾问会详细列出今年申藤校和T10大学的学生名单,在不考虑活动情况下,帮学生定校。
比如:第1名学生申了哈耶普斯麻,第2名只能申芝大、杜克等。本来学生定校是WUSTL,如果杜克没人申请,也会让学生申请杜克。
实际上,每年美国名校录取通知发布后,头部高中的中段学生都是最不甘心的一批人。
他们和尖子生拥有同样的国籍、文化、地域背景,语言也很形同,标化分数上也差不了几分,也做了很多活动,为什么录取时还是比不上他们?
其实,错就错在一个“比”字。
绝大多数学生的比较,不是在找自己的定位,而是想尽办法去与这些牛娃保持同步。
他们和顶尖学生有着相似的学术路径,学术兴趣和发展方向集中在理工科,医学,法律,商业等。
因为学校和地区资源有限,活动规划路径也高度一致:
别人参加夏校/进模联/机器人比赛,也跟着去参加;别人做科研,自己也进行多项实验,做课题发论文,专业生产学术垃圾...
这种恶性竞争,硬生生把高中卷成了大学生活,自己不仅身心疲惫,还加剧了美本申请的同质化,无限拔高了美国大学对优秀学生的定义阈值。
美国大学一直在强调校园的diversity(多元化),非常看重每个学生自身体现出来的价值。
同在顶尖牛校,相同的资源和文化背景,招生官肯定会选择录取活动更加饱满真实、硬件更加突出的尖子生。
就像前哈佛大学招生官罗伯特·克拉格特所言:如果你跟别人是一样的,我为什么要录取你?
03
头部高中“中等生”的魔咒2:
比下,二三线城市牛娃逆势生长
头部高中“中等生”近些年最惨的不仅仅是竞争不过同校的牛娃。
更严重的是,他们眼看着二三线城市的黑马不断崛起,让原本处境艰难的自己变得雪上加霜。
比如:
国内仅4枚offer的加州理工学院,其中1枚来自山东省实国际部;
济南外国语、青岛二中国际部、东北育才、沈阳飞跃实验学校、江西江科附
中等学校频繁出现在康奈尔和布朗大学录取名单中。
与同校的尖子生相比,一线国际学校的中等生失去了diversity(多元化)这张底牌。 而与二三线城市逆势生长的牛娃相比,他们又没了美国大学口中所说的Context的优势,即学生生活和所处的地区。 一线国际学校的“中等生”他们天生就有资源的优势,不管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支持力度都远超二三线城市。 但二三线地区的学生既冲破了有限资源的限制,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还能挑战高难度的学术要求,达到了顶尖的水平。
他们不会囿于现实条件,钻在自己感兴趣的圈子里,把兴趣做出了深度和高度。 如此高潜力的学生,美国大学怎能不爱?!
04
困在“中等生”里,
该如何摆脱“中等危机”?
那一线国际学校的普娃就只能眼红着尖子生手握好几枚藤校和Top10大学offer,又瞅着二三线城市黑马辈出,挤占自己的名额吗?
不要向外恶意比较,
而是要向内思考!
身在一线城市国际学校,尖子生的光芒在“中等生”的眼中的确很刺眼。
他们好像不用特别努力就可以拿高分、在活动中扮演领导角色,最后“轻易”进哈耶普斯麻。
而自己拼尽全力,把科研/夏校/竞赛卷成新高地,也难以望其项背。这种“同分不同命”、“敌势”的心态本身就不对。
绝大多数令人仰望的学霸学神,并非表面那样光鲜亮丽,数年的积累和默默努力才成就了如今的光彩。
不管是今年明德超预期斩获名校的学员,还是大家在其他渠道听到的牛娃,比如录到哥大和达特茅斯的“上海团长”蔡晗啸,
小藤都发现这些孩子都有一个良性的认知心态,他们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明确,不高估自己,也不会妄自菲薄,更不会自我设限。
在可比的环境里,很拥挤,而在一个不可比,充满创新的环境里就会有很多大展身手的机会。
所以,处境艰难的头部高中“中等生”首先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别硬撑着成为别人。
而是要向内思考自己是谁、擅长什么、独一无二之处在哪,进而明确专业方向和优势点,发现自己的潜能、稀缺性,让招生官眼前一亮。
在明德,早在学生9、10年级起,导师就会带领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让他们认识全球化世界中多元身份和背景。
比如年龄、性别、性向、文化、宗教、兴趣爱好等超50个身份,并指导学生解读每个背景后的独特故事。
而后基于这些背景身份,进行组合,从而找到个人独特的复合型多元背景。
比如今年录到康奈尔的爱美工程女、普林斯顿/斯坦福全录的天赋与努力型生物男、靠帆船运动进了西北大学的多面跨界理科男...
在未深度挖掘前,他们也是普通的学生,一旦导师找准了突破口以及独特点,他们全身都散发着别样的光芒!
不要只关注对自己最有利的,
而是要服务和奉献
美本赛道越火热,申请就越凶险,很多头部高中“中等生”进入赛道前,就在竞争方面已经做足了准备,在校也不断锻炼着竞争力。
但他们对于竞争的理解很狭隘,认为把别人踩在脚下就是胜利,把别人压下去就是成功。
在合作方面非常匮乏,只将焦点停留在自己身上,也只关注怎样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不会想到奉献。
现实录取中,不功利的孩子最后录取往往都是最好的。
所以,既然要进入美本体系,就得明白美国顶尖大学招生的一整套逻辑。
美国顶尖大学本身作为精英人士的聚集地,培养了一批批从精英家庭出来的精英孩子。
他们希望这些精英后代能够反思精英特权,呼吁他们承担公民责任和社区奉献,多去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而不是参与精英阶层的内斗。
反映到美本申请中,美国大学肯定是希望每位学生都要去思考自己能为社区做哪些贡献、自己的专业兴趣能解决身边哪些问题。
而不是时刻想着自己如何才能进名校,选择什么专业未来薪酬最佳。
在申请中,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尝到了同质化履历的苦头,总想着“出奇制胜”,找独特的项目。
比如去其他贫困国家做志愿,来体现孩子的独特性,同时实现美国大学喜欢的责任感的愿望。
这是不切实际的,每个独特的项目并不是项目本身很独特,而是每个人赋予活动个人化的思考才体现了它的独特性。
而且世界上独特项目总是有数量限制的,如何把握身边的资源,把目光放在身边的人和事,水到渠成的爬藤,才是真正的爬藤!
写在最后
最后,小藤想说,头部高中“中等生”这个概念本身并不存在。我们好像很喜欢给自己设限,把原因当作逃避的目的。
其实,教育最大的障碍并不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各种限制,而是自己认为自己具有哪些限制。
如果一个孩子知道自己就是全程陪跑的“中等生”,他们会丧失前进的信心。
无论在哪里,普通人成为精英的道路都是畅通的,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有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这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