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4008884251

扫一扫咨询

上岸名校后,18岁女孩「无痛内卷」的思考点醒了我…

专业解析 院校排名 录取捷报 干货分享

大家好,我是莎莫。

最近一个梗特别火——「中产作死三件套」,为什么其会成为主流?答案之一显而易见:

越来越白热化的内卷,仿佛一条无休无止的链条,在代际之间传递和循环。

牛津大学教授项飙,曾以犀利的语言描述了这个状态:

今天的内卷化是一个无休止的自我鞭笞循环,感觉就像你在原地奔跑,必须日复一日不断地激励自己。所以,这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陷阱,消耗大量能量

 

面对这样的「系统性内卷」,我们除了被裹挟、被消耗,还有什么别的出路吗?

本期#星球上的00后18岁女孩Angela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为了美本申请被迫内卷,连选12门AP课,参加N个高大上的活动,为了SAT提升20分疯狂焦虑。

成为同学眼中的「卷王」后,她也终于上岸,被Top10美本和Top2英本录取。然而,这并没有让她停下内卷,反而频频感到「被困住」。

她的故事,是这一代孩子的缩影。

所幸,在寻求自我疗愈的过程中,她找到了对抗系统性内卷的「无痛法宝」。

01

时候

从来不知内卷为何物

 

和很多从小到大的学霸不一样,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和内卷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刚上小学时我每天就想着玩,假期也总是拖延症爆发,总是在最后几天才开始疯狂赶作业。直到3年级,我才后知后觉地尝到了时间管理的甜头,成绩也终于开始有了上升的趋势。最佛系的还是我爸妈。他们一直秉承着「孩子就该自由生长」的理念,只希望我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至于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升学结果,他们觉得「只要过得去就行」,并不是特别在意。

 

整个小学和初中阶段,我都处于一种完全放养的状态:从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完全放手让我自己管理学业;他们只负责签名,具体的责任依然由我自己承担。4-8年级的时候,我爸妈还会在春/秋天的时候带我翘课两周出去旅行。为了不落下课业,我逐步摸索出一套时间管理和学习方法,会在出发前提前预习、也会在飞机和火车上见缝插针地写作业复习。在这种教育理念的熏陶下长大的我完全不知内卷为何物——对我来说,学习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提高学习效率也是为了能省下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至于身边的同龄人补没补课,是不是又参加了什么竞赛,上一次期末比我考高了几分,这些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虽然没有刻意地注重学业上的培养(甚至有在刻意「反卷」,但归功于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一点点小小的努力,我的成绩和升学最终其实都还算不错)。更重要的是,我并没有被漫天飞舞的卷子和满满当当的补课扼杀掉对学习的兴趣,不焦虑、不内耗、不挣扎。


02

美本申请

被裹挟在内卷中无力自拔

高中进入国际学校后,我曾试图维持这种良性的学习状态。

但随着申请大战的白热化和peer pressure的存在,我也渐渐被拖入了内卷的大潮。为了增加申请时的筹码,我在11和12年级足足选了12门AP课,硬生生地开启了高中生涯的「地狱」模式。为了攒出一个漂亮、丰富的活动列表,我也做过很多当时觉得不得不做、但现在回想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差点没把自己「卷死在半路上」。以至于我成了身边人眼里的卷王——「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但你在我的印象里就一直是一个很卷的人,特别努力的那种」,同学曾这样和我说。还有SAT。或许是因为心态外加疫情变量等种种原因,模考分数一直稳定在1570~的我,在实考中却迟迟考不到1550。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为了那20分拼命内耗,一度认为美本申请只是无意义的内卷,因而非常迷茫和焦虑。在这个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留学申请的确已经变得越来越卷了。

 

十年前录top30的简历放到现在,可能连进top50都悬,对申请者专业和综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支教、非洲扶贫等大流活动也不再讨巧。标化考试的分数要求也年年水涨船高,现在1550仿佛已经成了国内学生申请top10甚至top15的标配,连纽约大学(us news 排名25)今年的SAT中位分都达到了1540。与此同时,我注意到近年来「内卷」这个词在生活中的出现频率也大大提高了。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这个词的原始语义究竟是什么?它进入公共视野后,又被大众赋予了什么新含义



03

谈论内卷 

究竟在谈什么?

抛开内卷 (involution) 一词最早在农业学里的定义不谈,它起初在国内爆火是因为:它准确地描述了年轻一代普遍面临的「僧多粥少」的困境,道出了被裹挟在竞争中身不由己的人的心声,从而引起了大量青中年人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刚刚出现的困境 

早在内卷一词存在之前,竞争过度激烈的现象就已经存在。

随着人口逐渐饱和而资源总量增速放缓,人们发现自己被吸入、被裹挟在无休止的竞争里无法逃脱,与之相伴的是一种混合着荒诞、无意义、无奈的感受。 

而内卷的出现,恰好为这些压抑、封闭、空虚、焦虑的情绪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它是个含义复杂的词,在「竞争激烈」的基础上增添了几分被反复拉扯、被困住的意味,又比单纯描述个人感受的「心累」多了一丝对宏观社会现象的批判,还包含着一种「努力无用」的悲观论 

当「内卷」成为一个流行语、进入公共传播领域之后,它在一传十十传百的快速传播中逐渐被解构、被泛化,从而成为了一个标签、一个工具。

成了这个时代下的特殊群体思潮的代名词,也成了在竞争中身心俱疲年轻人互相联结的途径。 

■一名清华大学的学生,在晚上回宿舍的自行车上依然在用电脑搞学习,这张图片火遍了世界,使得中国的内卷现状进入了很多外媒的视野

 

04

想要摆脱「被困住」的感觉,

能做什么?

毫无疑问,内卷是来自整个时代的浪潮。

作为普通人,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完全规避那些「被卷到了」的时刻,以及内卷带来的这样那样的压力和束缚。当我们不得不面对内卷时,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把躺平和摆烂当成是卷的对立面,当成是唯一能够抵抗内卷的途径。但是,有多少人能躺平躺得彻底、摆烂摆得自洽,完全不受外界的影响呢?为了摆脱内卷而走上另一个摆烂的极端,站在人生的尺度上回望的话,这样做又真的是最优选择吗?或许有些人是能做到一辈子无欲无求、佛系生活,但说到底,那些真正能够心安理得地躺平的人不会来关注内卷话题,也不会点开这篇文章,因为内卷本就与他们无关。


 

■最近,躺平反卷的年轻人逐渐多了起来,他们去景德镇拉胚,辞职摆摊卖煎饼,用轻体力劳动来逃避充满日报、周报、月报的白领工作,但很多人尝试后也发现,体力活远比自己想象的重(图来自三联生活实验室)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怎样才能抵抗内卷的时代浪潮,重新建立自我价值?在躺平和内卷之间,还有没有第三条路径?幸运的是,对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热爱,让我在迷雾中找到了一丝光亮。最早只是因一本书而误打误撞产生的兴趣,在三年的探索中早已成为了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说到这里,我还是想要稍稍为美本申请正个名。虽然其中的确有诸多内卷和不公,但我还是非常感谢这整个过程的。毕竟如果没有它,我可能没有机会去深入接触和发展自己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兴趣,也会因此错过这个最适合我的专业和职业方向。它给我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契机,让我有机会去挖掘和追求自己的passion,去做自己想做的、同时又能帮助到他人的事,去实现个人成长。比如在我11年级的时候,为了备考Brain Bee,彼时还是神经科学小白的我四处搜索公开的脑数据库,把上百张脑标本和MRI图反反复复看了几百遍,直到我对每一个重要脑区的形状、位置和功能都烂熟于心。

 

 备考群里的几十位小伙伴也成了那段苦中作乐的时间里最大的快乐源泉。互相答疑讨论题目、发明各种脑科学相关的梗、给脑标本做表情包...在考试前夜,我还和其中二十几位一起四处搜集了上百个疾病诊断的视频。大家就在腾讯会议中边互相考察边总结考点和技巧,热火朝天地聊了三个多小时。对我来说,Brain Bee早就不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学术竞赛或是什么「名校敲门砖」。正是这个累并快乐的备考过程,让我喜欢上了神经科学,并决定将它作为我大学的专业之一。这段经历也让我认识到了意义感的重要性,甚至还意外帮我开辟了追求热爱的「第二成长曲线」。在备考群里认识的许多小伙伴之后都加入了我所运营的公众号,成为了我们初始团队中的一员,而我也借机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公众号创立初期,当时还是国内疫情网课的时候,我每天投入了10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写文、改文、翻译、审核、排版、做海报、运营、开组会、沟通协调、处理突发问题...过程很繁琐,也经历过不少挫折。但当我们第一次收到来自一位抑郁症患者的匿名感谢信时,那一瞬间,我真正感受到了做这些事情的意义。你当然可以把这些说成是我为了在大学申请的激烈竞争「卷」出一条生路而做的,但对我而言:在做这些活动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到空虚、无力、焦躁、恐慌,或是「被困住」;相反,正是这些独特的经历和我在其中付出的大量努力,让我拓宽了眼界、结识了新朋友、找到了未来的职业方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也真正实现了个人价值。至于它对大学申请真的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和我在做这事的时候所获得的成就感与意义感相比,对我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就这样,我在误打误撞地尝试中,发现了「意义感」这个抵抗内卷的法宝。

 

05

意义感:

抵抗内卷的有力武器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威廉戴蒙曾说过,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问题,不是压力太大,而是无意义,人生没有方向。

无独有偶,北京大学教授徐凯文也多次提到,在内卷的高压下,他发现许多学生都在为了某个目标奔忙,而找不到意义感。

什么是「意义感」?

奥地利心理学家、纳粹集中营幸存者、意义疗法 (logotherapy) 的开创者弗兰克尔在他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曾经提出:

人类的生存本能是被「趋向意义的意志」(will to meaning) 所驱动的。他认为生活中的意义感是幸福感的源泉,并且人随时都有追求意义感的能力和自由,无关乎人处在的外部环境。



内卷的本质是为了在一个同质化严重、竞争压力巨大的评价体系内获得认可而投入大量无意义的时间和精力。而意义感的存在,则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评价体系——当一件事被赋予了它独特的意义,人便不再需要靠外界单一标准的横梁来获得对自己的认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会淡化,成就感也更多来源于自身的成长和蜕变。无数人都在追求的内驱力、自律、充实感,其实本质上都源于对生活中所做之事充满的意义感。

 

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我从完全不卷,到被迫内卷,再到如今,我已经接受了美本申请中必然有内卷的那一部分,但意义感的存在让这个过程变得不再那么痛苦,也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在现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相比于通过降低欲望和期待的方式来减少躺平带来的自责和焦虑,或是主动加入内卷的大军、试图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来换取精神上的安全感之外。或许「意义感」才是我们更应当寻找和追求的东西。我也相信,只要主观上有意愿,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有自由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感。为无意义的事赋予一份意义感,于虚无中找到目的,也许这就是抵抗内卷的最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