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4008884251

扫一扫咨询

25Fall拿到西北数据科学, 非传统的理工学生,人文更强

案例解析 本科新生 本科转学 夏校科研 学员分享

今年录取西北数据科学专业的这个娃,有几个挺有意思的标签:

 

#数据科学方向

#喜欢冒险寻宝

#打辩论“一把手”

#用认知科学+脑科学的知识帮助认知障碍群体

 

*为方便大家理解,下面的内容以学生导师Cecily的口吻进行阐述。

 

 

A同学录取西北数据科学这个热门专业,基本的硬件是:

 

GPA4.0、SAT1590、无托福!

 

此外,Ta的软性背景是:

 

有奖学金、有辩论、有新闻传媒方向的活动

 

极限发表一个跟申请专业相关的论文

 

基本没有特别硬核的理科大奖,有打ACSL(美国计算机科学联赛)获得铜奖

 

参加Pioneer夏校,做过一个网页

 

最具特色的活动是创造了一个传统纸媒的字谜游戏

 

而这个孩子能被录取,简单地说有三个关键点:

 

一、Ta是非典型的理工学生,人文领域有优势;

 

二、有两段强相关的科研项目;

 

三、有新闻和辩论两项持久性的活动。

 

非传统理工男孩的长处:

打辩论很强、关注社会使命

 

A同学是个非典型的理工男孩Ta最大的优势之一是依托于学校的Debate team打辩论,并且从九年级开始就一直坚持,为其出色的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个娃在人文关怀上做的非常好。

 

十几岁的Ta,会主动身体力行地去关注不同群体,会去重视那些有认知障碍群体,例如从低功能自闭症的孩子,到低收入人群;

 

A同学力图听懂他们的语言和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参与社区活动里面成为caregiver去照顾小孩,也会在实际的社区活动中,结合群体特色进行设计,去组织并参与公益、为这些群体带去希望和快乐。

 

在通过和社会不同群体的沟通交流过程中,Ta也会主动思考自己能为社会带来什么,进而主动成长为一个civic leader。

 

例如,作为学校newspapers的chief editor之一Ta会跟踪报道各类学校、社区、社会发生的事件,同时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

 

小到一个学校的活动、湾区的停水停电,大到关系国际社会上的一些大事件……

在旅游中发掘自身的优势,

有两个科研项目和申请强相关

很多学生都很喜欢旅游,A同学也是。

 

不过,Ta是一边travel一边“寻宝”(“宝”即自己的爱好),我当时就跟Ta说,“你爱玩,这就是你的优势之一。”

 

因为Ta会在旅游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独特的喜好,愿意尝试对自己性格个性发展、或其他各方面都有意义的事情。

 

此外,在Ta全部的活动中,真正和后来申请专业强相关的,其实就两个科研项目:

 

一个是跟UC系大学的教授做的,监测粮食产物里面营养的分布,在这个项目中,他主要是搭建一个数据科学的模型,监测准确率;

 

另一个强相关、更有含金量的项目是——申请拿到UCSB的SRA(夏校)科研机会,到实验室里面跟着教授一起做实验。


 

 

当时一开始结合A同学的兴趣和目标,定的申请方向是神经科学。

 

虽说学生有认知科学相关的一部分活动,但要申请神经科学,各方面综合来看都不能百分百保证拿到录取。

 

后来考虑从神经科学转到数据科学,也是因为在参与一些硬核的项目过程中,A同学在做的事情多是模拟训练、数据处理,还搭建了一个 spiking neural networks(脉冲神经网络),这个背景其实去申请数据科学专业会更“对口”。

能跳出自己的loop挖掘特质,

“对上西北的‘胃口’就能录!”

西北大学非常看重一个学生对社会、社区有非常强的使命感;

 

而且西北的优势是人文领域,学校的debate是全美第一,新闻方面也非常好;

 

所以申请者假如具备非常强的人文领域的能力,又极具社会公正使命,那么在申请上就容易“一枝独秀”。

 

基于这个孩子的倾向,最后我们申请的是理工科专业。

 

A同学又刚好在文科上具备超强的能力,做的活动都体现出个人对社会高需问题的关注,有自己特色的点,有小众兴趣、有比较有意思的喜好。

 

所以我们这个学生走的路子就很不一样,胜就胜在“差异化”三个字。

 

敲重点!!!

 

我认为,很多同学没有把自己的背景“挖好”,没有写好自己的活动,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就很容易造成“高分低录”

 

就拿写文书来说,我们要学会理解怎么去Connect with the whole world。

 

可很多申请者都会犯的一个问题是:

 

你以为你呈现的东西是好的,但其实别人是根本Get不到的。

 

或许你讲的那个点,是你以为本身最亮点的地方。

 

但在美本申请中,只体现所谓的表面的优秀、或自以为硬核的东西,就容易流于General。

 

而跟大众认为的好的统一的东西,意味着没有特色,就无法展现证明个人的思想深度。

 

再比如,学生文书中的活动无法和提交的材料完成一个匹配,就无法将活动进行链接,会非常的discrete(不相关),Profile就容易陷入普通。

 

所以我建议,很多时候在做规划时,就先不要给自己做的事情定性,要先给自己做的事情找到有趣的点。

 

其实做活动的人容易忽略活动中的一些东西,你只有跳出你那个loop,才能发现之前没看到的东西。一味沉浸在自己的loop里面,就会挖不出很多有用的东西。

 

这个孩子真实经历过的人和事,能够讲出东西来就很好。

 

不过,大部分的学生自己不一定会判断得出这件事重不重要,但导师就可以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听到“亮点”,聊一聊,那个学生身上最“抓人”的东西就能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