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高端本科留学
高端本转留学
高端研究生留学
语言提升
背景提升
国内/海外名企实习
国内/海外名校科研
明德学堂

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扫一扫咨询
我写了一万字说动学校拨款、走了两次「弯路」确定专业,申上康奈尔!
继去年「养蚂蚁的W同学」申上康奈尔农学院后,今年就读北京同一所中学的M同学也申进了康奈尔 CALS!
在导师Anna口中,M同学是个:
非常擅长去表现自己
文书迭代能力巨牛
心中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燃着一团火的超级E人
在采访Anna老师时,她说:
我会觉得这个孩子的努力程度足以让任何一个大学看到,他录取康奈尔「完全配得上」!
这句话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比如他就通过无数次和学校的沟通交流,写了近一万字的proposal,劝动学校对两千多平米的大池塘环境进行改善;
那么,这个能劝动学校拨款修池塘的孩子,是如何申上藤校Cornell的?
学生背景
· AP八门,几乎是5分· GPA:95+/100· TOEFL:110+· 有标化· 两篇论文发表· NHSDLC 全国亚军· AIME 9· IEO+NEC top 5%
*以下为学生分享内容。
01
不要害怕浪费时间在专业探索上,
并尽最大努力多尝试。
在专业的选择上,其实我一直处在不断尝试和改变的过程,一开始也没有马上就坚定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上。
最初我以为自己要走的是商科路线,做的活动和实践项目都是跟商科紧密相关,我还上了商科的夏校。
后来,我在参加的这些活动中逐渐意识到,商科并不完全是我想要的,我好像更喜欢经济学。
而对经济学的探索过程中,有一个点非常触动我——就是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很火的“碳交易市场”。
当时我发现经济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巧妙,也明白了很多情况下,并非单纯是靠技术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好,社科、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也会对环境改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我就决定把经济学和环境结合起来去做研究。
我觉得在美本申请最初的专业探索上,不能害怕去“走弯路”,不要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
有时候我们前面探索的事物,过去积累的知识,也会在无形中为自己提供更多维的视角和思路。
02
连续两年去环境科技公司做实习,
写了8千字的proposal,
劝动学校改善池塘水质。
机缘巧合下,我去了一家环境科技公司做了两年的实习,在湿地项目中担任项目助理和实验员。
我协助做实验
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
检测水质
制作了很多溶质运移的模型
我们还在大兴的一个村庄里做湿地模块化处理的项目
实习的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很多水处理的知识,比如说检测总氮、氨氮、总磷的一些检测方法和应对策略,还有很多关于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的治水技术。
当时我们学校池塘有一两千平米、池水富营养化、水质污染很严重,走近池子味道很难闻。
*来自学生供图
我就考虑能不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做点什么。
作为一个高中生,要说服学校拨款改善一个两千多平米的池塘,其实挺“痴人说梦”的。
因为你很难想象让一个学校那么多专业的人听你的建议,让一个高中生去告诉他“该怎么办”。
当时我还写了八千多字的proposal,然后找学校部门沟通了很久,光是让校方认可我的方案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最后让我很惊喜的是,学校竟然真的给我拨了预算去给池塘做改善设计方案并施工。
得益于我先前实习的经验,我结合水处理的技术,通过使用各种物理方法对池塘进行“改造”,比如使用过滤管、过滤棉、一些化学试剂等等,总共换了5种不同的方法,先后做了几十次的水质检。
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经历的最毁灭性打击是“一场暴雨”。
当时我以为池塘水质解决已经处在即将成功的阶段,结果突然下了大暴雨,池塘“一夜回到改善前”,我当时看到这个结果,真的整个人都快崩溃了。
虽然很受挫,但我也从中发现之前的技术手段都是短期的效用,于是我就开始重新找方法;
最后通过让自然生态平衡的方法,让不同的生态微生物之间互相作用,最终解决了水质的根本问题。
整整用了两年时间,最后池塘的水都变清澈了,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
我也把这个活动作为文书素材,去展现了我对于环境学科的热情、能力、以及不怕失败不断尝试的科研精神。
在做活动这方面,我觉得很多同学可能有他自己的passion,或者想要探索的方向,但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建议大家可以看看想申请的学校在做什么,学校官网的一些专业领域下都有近期组织的小活动,或者学校教授在干的事。
如果对做活动没有思路,可以尝试先从学校官网去找一些灵感,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
我建议大家可以多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事,看看哪里出了问题,哪些是可以用学到的经历去解决的,哪怕这个事并不是多高大上,但也会很有意义、可信度更高。
03
让更多人看到环境不平等,
为当地的钉子户去发声。
除了环境上,我也会关注到社会议题。
我是个很喜欢观察的人,有一天我就发现一个问题:
很多人会忽略农村地区或者被边缘化的社区也需要可持续发展改进。
和村民同吃同住,
了解大兴区的经济发展政策。
我了解到北京大兴区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村庄,这个村庄用了14年的时间,从一个非常破败、经济不好、环境又不好的一个社区,依托着林下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好。
当时我就和这些村民同吃同住,然后去分析这个在当地实施了十几年的政策,并且把政策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的村庄里。
然后也因为发现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小农村的环境很不好。
我们就结合大兴区的政策和方式,和其他的团队伙伴一起去做林下经济,比如在林子下面养蘑菇,种植一些其他作物,养小鸡之类的;
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这个地区的环境与经济同时变好,帮助当地村民实现收入增加。
我觉得这件事蛮有意义的,在做这些活动的时候,也能突出环境和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去展现一些环境经济发展的不平等。
了解北京城中村拆迁钉子户,
为他们发声并给政府提交建议。
北京有很多的城中村,很多人只看到那些可能拿到很多钱的拆迁户,而我关注的是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受益,也有人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比如钉子户也有他们自己的委屈和考量,这也是一种环境不平等。
于是,我和同学组建了“城市研究”社团,走访钉子户,采访这类群体,了解他们无法搬走的原因和目前的困境。
并且在Anna老师的建议下,把我们做的东西通过互联网上的发声,发布了十几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我们还给政府写信,提出proposal,希望政府和更多人能够关注钉子户群体,并能够这类群体带去实在的效益。
惊喜的是,我们提的建议真的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回复,未来也许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