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4008884251

扫一扫咨询

无科研/夏校/物理竞赛,理工男如何录全美Top1工院,拿下17枚offer,100W+奖学金?

案例解析 本科新生 本科转学 夏校科研 学员分享

托福105+、SAT1450+、无科研、无夏校,竞赛也不是很顶尖。

 

这样背景的孩子能进美国前30大学,或是其他国家的名校吗?

 

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今年美本放榜,各大社交媒体一片哀嚎。

 

许多标化很强、手拿多个竞赛,还有科研的孩子被大学拒到怀疑人生。

 

但明德立人就是一个能把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

 

今年我们的S同学就是在托福105+、SAT1450+、没科研和夏校,竞赛也不知名的情况下把各国名校都拿了个遍。

 

录取学校:

 

北卡、罗斯霍曼奖学金27000美元/年 、多大工院20000加币/年(两个学校共计100W+人民币奖学金)

 

UCD、UCI、UCSB、UCSD、UCM 、UCR 、UBC 、麦吉尔 、KCL 、BU 、东北 、华大西雅图 、OSU 、圣塔克拉拉大学。

 

·虽然AP 物理1和物理2都是4分,但他还是如愿进了美本前30大学北卡教堂山分校物理专业

 

· 因为想以工程就业为主,他被美国第一的罗斯霍曼理工学院(奖学金:$27000/年 )、东北大学、圣塔克拉拉分校、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等校录取;

 

· 因为想把开发环保材料作为自己的学术追求,他拿到了加拿大第一的多伦多大学的工程学院offer(奖学金:20000加币/年)。

  

 

 

全美Top1工程学院:罗斯霍曼理工

 

MIT曾承认过,罗斯霍曼理工就跟自己隔了那么一丢丢......毕竟在不含博的工程类课程上,要么没开,一旦开设就直接拿第一第二这样的战绩,实属理工学校里的神校。



这所学校常年在理工科本科教学排名第一,实践性强,就业情况好。学校是“小而精”类型的,所学更多地是服务于工作,而非研究理论性质。
学校性质都是偏就业导向的,所以非常专注本科工程教育。换句话说,罗斯更希望自己的学生是务实那一类的,最好一毕业就能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很多美国本土科技公司会专程打飞的去校园里召开的宣讲会与招聘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为什么致命伤这么多,S同学却能在高手如云的多国混申中轻松下车?

 

今天来跟着小藤一起看看这个炸裂的案例。

 

01

托福105+、SAT1450+,

如何进Top5公校理工科?

 

S同学不是一个考试型选手,在被美国前30大学录取的一众学生中,他的硬性分数并不是最占优势的一波。

 

临近申请前夕,大概9月下旬,S同学托福落定的是105+分,SAT暑假最后考的那一次分数定格在1470分。

 

面对这样的分数,导师一开始是让S同学再争取刷刷题,尽量提到高新阶段,但他坦言,自己不想,更无法分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自然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SAT和托福不占优势的他,GPA分数非常高,加权过后4.42+,已经属于他们学校前列的学生。

 

另外,他的AP课程也具有高含金量,7门AP课程中4门5分、3门4门。

 

12年级申请时还把3门AP课程放在了自己的学年计划中。

 

因为打算申请物理和机械工程专业,他去学了高难度的物理C,再加上这个孩子又很喜欢3D打印,别人避而远之的3D Art and Design,他却果断地迎难而上。

 

总之,他的选课完全跟自己的兴趣浑然一体。

 

S同学不仅没有为了拔高成绩而刻意选择轻松的课程,更是在一次次挑战自我中,让招生官看到了他的学习潜力和那股向上的劲头。

 

实际上,在美国前30大学的录取中根本不存在低分高录,每一次「化险为夷」的背后,都是因为长板长到足够让大学忽视Ta短板的存在。

 

02

无夏校、无科研、无竞赛,

「三无理工男」都做了什么来补救?

 

S同学除了托福、SAT成绩低,他也没有夏校,更没有科研项目和竞赛傍身,这在美本前30大学的申请者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随着如今美本申请卷到离谱,人手好几个科研和竞赛等项目一点都不夸张,甚至已经成了常态。

 

所以「一无所有」的S同学在现在看来是真的勇士!

 

实际上,导师当时也让S同学去申请夏校、参加定制科研,但他家人认为没有太大的必要性。

 

一是因为他们觉得孩子的目标是工程专业,他们对孩子的择校定位并非是排名导向,而是觉得只要能考上一个好就业的学校就行;

 

二来,他家人希望孩子未来能去加拿大上学,而加拿大的学校和美国不同,主要看重的是学术成绩,夏校参不参加、有没有科研项目没多大区别。

 

最后我们导师是如何解决S同学面临的「无科研、无夏校、无竞赛」问题呢?

 

#在线学习网课来代替夏校

 

S同学实际上也申请了夏校,但他的夏校申请可谓一波三折,一开始家人反对参加,被说服后,学校又出现了问题。

 

因为S同学喜欢3D,导师就评估了美国大学的一些课程,最后给他选择了布朗的材料科学夏校课程,这个课程很有意思,学生着急也很感兴趣。

 

语言又不达标,布朗明确要求托福必须105分,多邻国要130+,当时S同学托福只有90多分。

 

神奇的是,布朗给他发了offer,但前提是再学一门语言课程,导师和S同学也没多想,只要能选到心心念念的材料科学,多学一门也不是坏事,便交了定金。

 

然而交完500美元的定金后,布朗告诉S同学选不了想学的材料科学,就只能学一门语言课程,500美金也打水漂了。

 

导师气不打一处来,既然是对方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白白浪费这500美金?

 

于是导师就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用一封邮件状告布朗官方信息模糊,存在误导性,成功要回了定金。

 

每个月在线学习平台上搜索S同学喜欢且匹配的有关极限运动,有关自行车背后的科学或是物理学等课程。

 

有一些是Coursera的课程,导师就给S同学找到了阿姆斯特丹大学一门叫「如何明智看待自行车运动的未来」的课程,当时还发现了一门极度匹配的「AI在极限运动中应用」的课程。

 

导师也会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中引导他多学多看,包括看到的论文和新闻,也都汇总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再看一遍。(小藤内心os:真的是明德的神仙导师!!)

 

 

 

比如在国内的慕课平台上,导师也给S同学选择了有关创新创造和材料工程的两门课程。

 

他所学的这些课程最后也对定校和写文书起到了帮助。

 

没有夏校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孩子要有探索学习和积累知识的潜质,对自己的专业有热情和激情。

 

#无科研,就展示探索过程

 

科研的核心不在于能不能发表论文或是做出了具体的结果,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美国大学招生官并不期待一个高中生能够搞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新发现,他们只是想通过这件事情看到这个小孩子他呈现出来的热爱、学习能力以及执行力。

 

导师在跟S同学日常相处的过程中也发现,这个孩子擅长探究、善于思考、又喜欢极限自行车和3D打印。

 

所以导师从美国大学的底层逻辑出发,建议并指导S同学以他在学校完成的大作业为学术线,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科研放进了申请中。

 

 

 

#让专业不相关的竞赛发挥用处

 

S同学申请的是物理和机械工程专业,参加了一个物理竞赛又遗憾落选,手中有一个是康莱德创新挑战赛。

 

康莱德创新挑战赛是首个集科技、创新、企业家精神为一体的国际知名赛事,不仅有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官方认证,戴尔公司,肯尼迪航天中心等知名机构也为其提供大量支持。

 

跟我们签约后,S同学有点犹豫,但导师鼓励他去参加了该竞赛,这个项目是与环保息息相关,幸运的是S同学所在的小队是在能源和环境这一模块拿到了全国金奖,非常有含金量,也有利于学生自然塑造出一个有志于研发环保材料的未来工程师人设。

 

 

 

也正是因为这个跟申请专业不相关的竞赛最后帮S同学进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

 

多伦多大学跟美国大学不一样,它在递交材料阶段不涉及文书,但工程学院有面试,需要谈谈自己对于专业的理解和对多伦多大学的了解。

 

导师和S同学为这个面试做了充足的准备和全面搜索,比如了解到多大很注重材料的环保和节能,也是就业导向,非常符合S同学家里的要求。

 

在查找资料时,导师和S同学也关注到了多大的professional experience year的带薪实习机会,以此传达出到校后会如何利用资源。

 

最重要的是,导师还给S同学匹配到了一位教授,他研究的领域就是节能环保和可持续材料。

 

于是在面试中S同学就大胆表述了自己的愿想是开发节能环保材料并且用在自行车中,完美形成一个闭环。

 


 

*来自学生供图


所有这些准备和回答的背后都是以S同学当时参加的康莱德创新挑战赛涉及到的能源和环境为原点的,打造出一个关注能源和环保的未来工程师形象,最后多伦多大学不仅给了offer,还带有奖学金!

 

所以没有专业相关的竞赛、没有科研、没有夏校,不要害怕。

 

只要一个人的内核和匹配度被巧妙和完整地展现出来了,具体的实现手段终将变得无足轻重。

03

因为对极限自行车纯粹的爱,

他被名校看见了!

 

S同学能在标化考试成绩不占优势、也没过硬科研、竞赛等的情况下,被美国前30大学北卡教堂山分校录取,除了导师策略性规划,更重要的是他真正热爱运动。

 

北卡教堂山本身就是一个体育大校,从这里走出了篮球明显乔丹,而S同学又对极限自行车情有独钟。

 

S同学对自行车的热爱贯穿到了课程学习和所有的活动中。


导师说:

实话说,我初次见到S同学时很意外,眼镜之下的这个斯文清秀的男孩,居然是玩极限自行车的!

 

第一次见面时,他就跟我分享,他在自己的小区如何推广自行车,如何带领社区小朋友一起打造一个自行车的土跳公园。 

 

S同学在9年级时就在学校创建了一个自行车社团,从零开始运营,他们学校一共有45个社团,后来他领导的社团在全校排第一,荣获五星社团。 

 

现在这个自行车社团不仅在学校和自己社区里推广,他还把它在网络平台B站上推广了,视频内容更新大概100条,非常具有影响力。

 

如今申请已经结束,但他的账号并没有就此停更,即便是在紧张繁忙的2月,他依然在持续分享新内容。

 

这或许就是热爱的价值所在——因为喜欢,所以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做。

 

S同学甚至还靠着自行车实现了商业变现。

 

因为喜欢自行车,又会3D打印,S同学就经常打印一些自行车配件,比如3D刹车保护套,拿到闲鱼上去售卖,结果还真的被卖出去了。 

 

S同学把对极限自行车的痴迷也写进了文书里。

 

比如在圣塔克拉拉大学的文书中就一道题目涉及道德困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