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明德行   教育立人

4006925858

扫一扫咨询

导师专访丨“让学生100%发现自己,才能实现200%的精准申请。”

专业解析 院校排名 录取捷报 干货分享

今年美本入读费用又上涨了3-5%。

 

最夸张的莱斯大学7.4万多美元飙升至8.6万多美元,涨幅近15%。

 

藤校宾大、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还有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费用均升至9万多美元。

 

这也就意味着不出四五年,10万美元的入读费用会是大势所趋。

 

面对高额的投入,家长也害怕孩子毕业后面临“花销五六百万,回来工资五六千”的窘境。

 

作为老留学生、如今又帮助众多学生拿下包括MIT、Duke、UCLA等多所美国名校的明德导师Wanni,非常清楚经济下行压力下各位家庭的担忧。

 

 

Wanni liao

 

首席导师

 

录取案例:

MIT、U-Chicago、Duke、UCLA、Cornell、Umich、UCD、NYU、UIUC、OSU等

 

7年留美经历、亲历美高美本

雪城大学经济和市场管理双专业本科

悉尼大学经济与金融分析硕士

6年教学教研工作和美国高端本科留学规划经验

擅长制定「家庭化」规划方案

从学术规划、职业分析、心理咨询多角度挖掘学生

在美本申请中,她也一直向留学家庭传递“以终为始”的规划目标

 

Wanni导师相信,比起是否确定到美国读书、什么时候去留学、担忧学费、如何做好财务管理等等问题,美本申请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发现并找到自己的目标!

 

每一个准备申请的孩子唯有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不会在干扰重重的申请规划道路上陷入焦虑的泥潭、困在沉没成本里左右为难。

 

01

留学过来人的坎坷之旅:

极速读美高、DIY二次转学、

美本读了超爱的学校。

我是一个目标感非常强的人,也清楚知道自己的底线。

 

当年得知中考失利去不到好学校,我立刻掉转赛道,2个月内在中介的帮助下申请到了一所美高

 

但因为实在接受不了那寒冷的环境,我又DIY美高转学,自己研究申请材料,参加面试,成功去到了一所非常好的寄宿私立高中。

 

和所有中国学生一样,初来美国,语言是一道难过的关,可我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必须强迫自己啃下这块硬骨头。

 

因为有了坚定的方向,我的语言在三个月提升了好几个水平

 

后来,我也一直对自己的学生强调,如果去美高读书,务必选择好的、学风有保证的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和同学友善,愿意伸出援手,也不会存在霸凌、歧视等问题。

 

美本择校时,按当前的成绩申请前20、30只会被拒,再加上我又对SAT不感冒,刷题太过于痛苦,所以我就没有考虑综合大学,而是直接瞅准就业,从专业来确定申请方向。

 

受一部美剧影响,我立志要去白宫从政,所以就选择了政治相关的专业。

 

可随着认知加深,才明白去白宫从政需要有身份,而我又不想转换国籍,所以在雪城大学时,大一就开始修读商科的双专业,慢慢转变方向。

 

 

两周一考试,一paper,每天连轴转,但我依然非常快乐,学习与休息两不误,学习时全神贯注,玩的时候拼命玩,不焦虑不担忧,因为我每一天都在接近自己的目标。

 

虽然雪城大学综排没进前30,但它的传媒、经济专业等在美国本地,尤其是东部地区,非常受当地企业的欢迎,所以我实习和毕业后都顺利找到了工作。

 

后来因为家里原因转到澳洲悉尼大学读研,即使当地生活节奏非常慢,我也保持着在美国的高强度学习和工作节奏,不受外界影响,坚定自己的方向!

 

现在美国学费这么高,录取率也低,家长普遍都很焦虑,但绝大多数人的升学焦虑最根源的地方在于,既害怕上不了名校,又担忧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所以挤破脑袋冲击顶尖资源。

 

其实名校+名企的标配,也不是稳健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航线,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就算目标会阶段性做出调整,但从不会迷路。

 

进入升学规划行业后,我也让学生“以终为始”来确定自己的目标方向,步步为营。

 

02

天赋型选手如何破圈?

MIT预备选手“说人话”,

克服社交恐惧。

作为导师,带着一群群孩子们步入学术的殿堂,不可否认,被诸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顶级名校录取的孩子是肯定有天赋存在的。

 

但并不是每个天赋型选手都能够把初始值极佳的一手好牌打好、打赢。

 

如何使用天赋,需要导师的启发,也就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确定目标、解决问题的能力

 

几年前,我参与了一位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的申请规划。

 

 

这位孩子是典型的学术性人才Ta既有数学的天赋,自己也喜欢,所以就像升级打怪般顺利完成了几乎所有高难度的数学、编程等竞赛,北美计算机比赛也进了国家级行列,Ta有99%的可能性能靠竞赛进入清北。

 

但转到国际赛道,与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高手比拼,硬实力已然是基本门槛,想要脱颖而出,得到招生官的青睐,就必须成为一个真正优秀且能给他人带来价值的人,这是游戏规则。

 

去到麻省理工学院数学专业的这位孩子当初已经适应了打比赛,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研究要落地,也要给社区带来贡献,但其实这之间仅一步之遥,跨过了就是一片新天地。

 

在我说明这个思想转变时,Ta一时难以接受,纯竞赛就像是进入了舒适圈,破圈就意味Ta要推翻以往的价值观

 

再加上这个孩子还是个社恐,把研究落地肯定需要频繁与人打交道,所以我就慢慢开导Ta,不断指引方向,比如先从交际难度低的老人开始,看看他们有什么难题,再把自己的研究与他们产生链接,进而找到突破的方向。

这种学术性很强的孩子需要一个点化、说服的过程,只要内心认可了,丝毫不担心他们有执行力问题。

 

这个孩子按照我的指引,就去观察身边的老人,发现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存在壁垒,所以Ta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搞清楚“到底是什么阻碍了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最后真的在他所在的小区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法并成功实行了。

 

一旦尝到破圈成功的甜头,掌握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整个一套做事的底层逻辑,Ta之后的活动规划一路绿灯。

 

后来Ta又自己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做了一个公益性项目,把研究对象转向弱势的、无法体验到正常交流乐趣的聋哑人群体,开发出了一个加速手语项目。

 

 

 

一开始,Ta也遭遇了社交恐惧症,不知道如何让人参与其中、怎样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产品、理念等。

 

我直接告诉Ta真诚永远是必杀技,用最朴实的语言解释自己的产品,不要考虑高大上的专业术语,就把这些人当成自己的朋友。

 

Ta在一次次尝试中,终于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产品也得到了推广。

 

这个孩子不缺实力,只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Ta隐藏了自己的光芒,我们导师只要给出明确的方向,途中多鼓励、多启发,他们一定会光芒四射。